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纪念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
伤不起:消费淡季加洋猪肉抢滩 山东猪价再次转跌

伤不起:消费淡季加洋猪肉

 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3日,我省生猪价格为13.98元
浙江湖州:卖一头猪亏150元一个月亏掉2万多

浙江湖州:卖一头猪亏15

“卖一头亏一头,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今年2月以来,湖州市猪肉价格一路下
数月“盈转亏”江西猪价已跌破盈亏平衡点

数月“盈转亏”江西猪价已

 “跟上个星期相比,肉价每公斤又跌了1元。”6月3日上午,吴阿姨在南昌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频道 > 猪业财经 > 期货市场 > 正文

浅析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周期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2-06-06 08:46
  • 编辑:admin
  • 来源:新浪财经
  • 查看更多评论

  若生猪期货顺利上市,通过价格发现以及套期保值机制,可使得产业链内各方锁定远期价格,引导和调节生猪现货市场的运行。

  生猪价格与“猪周期”

  猪肉价格波动源于生猪市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的性质,该性质呈现一种价格和生产的周期性运动模式,客观上这一模式由生猪繁育周期的特点决定。自1985年政府不再干预起,我国生猪价格逐渐由市场决定,尤其1990年配给制彻底结束后,市场化更加成熟。此后,猪价出现数次大幅波动,给生猪养殖产业、加工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发了生猪生产的周期性运动。猪周期对产业链中的养殖者来说,意义更为重要。生猪养殖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养殖者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养殖一旦开始,养殖者将在猪的生长过程中承受价格风险。若猪价降至生产成本以下,养殖者将面临亏损,从而被迫放弃养殖。目前,生猪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已得到市场普遍认可,而生猪生产同样具有波动的周期性,尽管目前我们尚未明晰到底是价格波动影响了生产,还是生产波动影响了价格。

  生猪生长周期与价格波动周期

  在了解猪周期形成的过程之前,我们首先应对生猪生长的自然规律有所了解。猪的生产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三个阶段完成一次循环。生猪产品属于鲜活类商品,难以依靠库存来调节供需,在价格上具有自身特点,即市场供应短缺的信号无法立即在产量上得到反映。根据历史规律,生猪行情一般3—4年为一个周期,价格高峰和低谷通常间隔1年半左右,包括补栏母猪到生猪供应上市需要“8个月配种、4个月妊娠、1个月哺乳、5个月育肥”共18个月的生产周期。此外,养殖户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也存在滞后期。

  在生猪价格偏高时期,养殖者盈利水平大幅超过正常利润率,在价格信号引导下,原有养殖者会扩大规模,甚至行业外资金也会进入,直接影响是能繁母猪的数量大幅增加,新生仔猪大量被留作后备母猪。仔猪约需8个月(240天)可进入繁殖期,孕期约4个月(120天),哺乳期一般为1个月(30天),从仔猪断奶到育肥200斤左右出栏一般需要5个月(150天)。正常情况下,从增加后备母猪数量到育肥猪出栏上市约需540天(18个月),即一年半左右。若考虑疫情、价格反应以及决策阶段的滞后等因素,该周期或许将维持更长时间。

  在此影响下,市场逐渐供过于求,生猪价格将逐渐回归低位。例如2006年3月,全国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仅为3.24元/斤,养殖户开始大量减少能繁母猪数量,生猪供应进入下降周期。18个月后,即2007年9月,生猪价格重新上涨到此轮波动的波峰位置,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平均达到9元/斤。

  生猪由仔猪成长至可出栏状态的育肥猪正常生长周期是:孕期110—120天;仔猪哺乳期一般在28—40天,该时间受仔猪价格影响,价格越高出售越快,价格越低,留存时间越长,通常以一个月计算;进入育肥期到出栏一般为5个月,约150天。从母猪受孕到育肥猪上市,生猪的生长周期略多于10个月。

  生猪养殖的滞后性使养殖户无法预判调整饲养规模,容易在育肥猪供给不足、价格水平较高时大量采购仔猪,造成仔猪价格攀升。由此导致仔猪的价格波动与生猪利润状况较为吻合。我国种猪的繁殖往往也会受市场利润水平的影响,增加母猪饲养量而减少小母猪出栏会同时出现,从而使得市场上生猪供给进一步减少。在新增母猪产仔后,仔猪逐渐供大于求,市场容易出现1999年和2006年第二季度大量宰杀母猪的现象。这一现象一旦发生,往往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上述现象类似于农产品(6.82,0.00,0.00%)的蛛网理论,即后一年的产量往往由前一年的价格所决定。因生猪养殖的自身特点,循环周期较普通农产品有所延长,最长时甚至达7年之久。

  改革开放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

  根据历史数据,我们可以把1978年—2012年初的猪价划分为九个周期,每个周期两端均为相邻价格波谷所处的年份。第一周期为1978年—1984年, 1979年价格达到顶峰;第二周期为1984年—1986年,1985年价格达到顶峰;第三周期为1986年—1993年,1988年价格达到顶峰;第四周期为1993年—1996年,1994年价格达到顶峰;第五周期为1996年—1999年,1997年价格达到顶峰;第六周期为1999年—2002年,2001年价格略微处于高峰;第七周期为2002年—2006年,2003年价格达到顶峰;第八周期为2006年—2009年,2007年价格达到顶峰;2009年至今处于第九周期,价格于2011年达到相对波峰。

  2006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导致2007年—2008年猪肉价格大涨,政府开始加强对社会生猪养殖的扶持,吸引了各类养殖主体不断补栏。2009年年底,我国生猪存栏量创下4.69亿头的历史新高,导致短期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滑,养殖主体亏损严重。加上一季度疫情高发,2010年4月市场一度出现恐慌性抛售,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到2010年三、四季度,母猪逐渐进入淘汰大周期,生殖性疫情频发,存栏数量降至三年低位。2010年年末,生猪消费进入旺季,在刚性需求下,生猪屠宰量连创历史新高,而生猪存栏量则在2011年春节后降至两年半低位。在存栏下滑过程中,生猪价格高涨,养殖利润大增,同时国家出台新政策扶持生猪养殖,生猪存栏量在2011年下半年大幅增长。

  养猪成本与价格波动的关系

  生猪价格的高低与养猪利润并不完全一致。生产成本的变动会带来生猪价格的变动。分析养猪业利润必须考虑养猪成本。对生猪养殖业来说,产品成本是指为生产或销售商品猪而支付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仔猪采购费用、饲料(玉米、豆粕等)成本、水电燃料费、劳务费、医疗防疫费等,间接费用则包含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财务和营业费用等。一般情况下,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以上,而猪饲料中,粮食尤其是玉米占比较大,粮食的产量和价格间接影响生猪生产的数量和价格。历史数据表明,猪价与粮价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相互适应的规律,即“猪粮比价规律”,简称“猪粮比”。“猪粮比”越高,养殖利润情况越好。根据生猪养殖业利润核算标准,盈亏平衡点为6:1。2003年“猪粮比”曾达到7.35:1的高位,生产者获得高利润,因各种疫情发作,延长了此次猪周期的牛市时间,盈利持续两年半之久。之后猪价渐渐回落,同时玉米价格因全球粮食减产以及美国玉米酒精产量大幅增长而攀升,至2006年5月“猪粮比”仅为4.48:1。2011年7月,“猪粮比”再度升至8.28:1。目前猪粮比回归至5.8:1左右,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在各种价格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用猪粮比价衡量盈亏是有效的,但当成本构成中某一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猪粮比价就可能失效。在“猪粮比”中,猪即生猪价格,粮则指占饲料构成中约70%的玉米的价格。不过,随着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发生变化,作为猪饲料的玉米大量被小麦替代。

  吕杰等人对1991年—2005年我国生猪价格与成本关系进行的学术研究表明,规模饲养中,生猪售价与成本的相关系数高达0.972,属于显着相关区域。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以及仔猪采购成本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55%—65%和30%—35%。在各项成本结构中,饲料(主要是玉米)价格的波动对总成本的影响最大。规模饲养倾向于使用粮食饲料,其方差贡献达到29.25%的水平,而散养户以部分杂饲料代替使用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精饲料,该项方差贡献为21.2%。仔猪采购成本对价格波动的方差贡献排在饲料成本之后,规模化与散养模式下方差贡献分别为9.16%和7.52%。另外,人工成本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不过此项影响在散养模式下的方差贡献更大,为5.26%。规模化养殖中由于人工成本并非主要成本,其对生猪价格波动的方差贡献仅为1.55%。

  规模化养殖利于平稳价格波动

  目前,我国养殖业正朝着规模化趋势发展,这也有可能平缓3—4年一循环的生猪市场自然周期。与先前几个主要周期相比,未来的生猪存栏波动可能逐步降低。原因是散户养殖比例将越来越少,而靠全产业链盈利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将带来稳定存栏量。尤其是未来一年半左右,散户养殖将被大量淘汰,规模化养殖企业将依靠上游饲料和下游零售来帮助度过供应再次过剩的猪价寒冬。

  从去年开始,我国多数传统行业利润缩窄,投资放缓,生猪养殖行业则出现暴利,且得到政策的强力支持。这吸引了一些寻找项目转移和多样化经营的大资金加大对养猪业的投资,自繁自养的新兴规模化养殖企业增加。同时,原有饲料企业或养殖品零售企业纷纷看好全产业链战略,向自繁自养环节扩张,规模化养殖占比提高到60%以上。而2006年,年出栏1—49头生猪的养殖户所生产的生猪数量占据了当年国内全部生猪养殖市场近72%的比例。规模养殖中玉米的使用比例高于农户散养,在我国目前的规模化养殖程度下,玉米消费中有接近70%被用作饲料。若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100%,饲用玉米将占国内玉米总消费量的90%,这对国内粮食供应造成较大压力。

  不过,当散养户数量出现锐减时,生猪价格将出现上扬。规模化养殖中的一些固定资产成本、人工成本等加上更多使用粮食饲料,使得其养猪成本高于散养户,从而售价也相对偏高。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快速转变发生在2003年之后,从辽宁省的情况来看,2004年散养户(1—49头年出栏养殖户)数量为210万户,而2006年已降至166万户,短短两年时间减少43万余户,即使除去发展为规模化养殖户的部分,减少数也在40万户以上。

  全国情况大致与辽宁相似。一方面,养猪费时费力,边际收益远不及种地或打工。另一方面,国家缺乏对散养户的政策扶持,多数扶持资金均用于规模化养殖户,促使了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向规模化转变。

  加快推进生猪期货

  期货主要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机制,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若生猪期货顺利上市,通过价格发现以及套期保值机制,可使得产业链内各方锁定远期价格,引导和调节生猪现货市场的运行,生猪市场波动周期大幅涨跌的循环现象将有所减弱,养殖亏损时间将缩短,养殖户可以利用套期保值规避部分价格下跌风险。目前我国上市生猪期货的各种制度与环境条件已基本具备,只是交割标准、防疫等细节问题还需要精确把握。从国际市场来看,生猪期货在全球畜产品期货市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外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市场借鉴。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