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纪念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
伤不起:消费淡季加洋猪肉抢滩 山东猪价再次转跌

伤不起:消费淡季加洋猪肉

 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3日,我省生猪价格为13.98元
浙江湖州:卖一头猪亏150元一个月亏掉2万多

浙江湖州:卖一头猪亏15

“卖一头亏一头,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今年2月以来,湖州市猪肉价格一路下
数月“盈转亏”江西猪价已跌破盈亏平衡点

数月“盈转亏”江西猪价已

 “跟上个星期相比,肉价每公斤又跌了1元。”6月3日上午,吴阿姨在南昌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频道 > 饲料原料 > 大豆行情 > 正文

豆殇:我国传统大豆产业的生死抉择

  • 点击次数:428
  • 日期:2010-12-28 14:06
  • 编辑:admin
  • 来源:博亚和讯
  • 查看更多评论

  2010年春播前,黑龙江省黑河市金秋大豆合作社社长何树文来到了北京,这个祖祖辈辈以种植大豆为生的农民颇为苦恼。他表示,像洪水一样涌来的国外转基因大豆已经使得黑河地区上千万豆农无法生存。因此,他希望能向国家反映这一情况,救救中国的豆农和大豆产业。

  与此同时,以加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为生的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也面临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常大面积停工,抗风险能力弱。而随着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大豆进口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日益加剧。

  作为大豆的原产地,中国曾经是大豆出口大国,黑龙江省更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商品量占全国70%左右。但为何会到如今这种地步?我国大豆产业到底怎么了?记者近日走进我国大豆产区向农户、加工企业、专家了解情况“把脉”大豆产业危机。

  大豆产量下滑民族企业竞争力不高

  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刘忠堂介绍,我国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茬种植。大豆是消耗营养元素较多的作物,重茬可能使大豆平均每亩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以上,重茬年限越长,减产幅度越大。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调查发现,黑龙江北部有3000多万亩大豆面临重茬问题,大多数地块连续种植达到10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年,这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提高。

  对此,北安市赵光镇东风村六屯农民王暖峰告诉记者,当地只能种大豆、小麦两种粮油作物,由于种小麦效益不如大豆高,他家的土地已经连续20多年种大豆,多年前一亩地能打300多斤豆子,现在亩产还不到200斤。

  除了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制约外,国内大豆种植效益以及农民种豆积极性的降低也造成了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下滑。据有关部门预计,2012年和2015年,我国大豆产量将分别达到1796万吨和1950万吨,大幅增长的难度较大。

  此外,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记者从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了解到,省内现有大豆加工企业145家,年加工能力约为1200万吨。2010年,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仍旧维持“饥一顿、饱一顿”状态,产能尚未完全释放。

  去年国家在黑龙江实行临储大豆定向销售和收购加工补贴政策,提高了省内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但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告诉记者,从今年1月中旬以来,随着国际大豆市场价格走低,进口量增加,国内豆油、豆粕价格出现了阶段性较大幅度下跌,导致黑龙江省部分压榨企业加工发生亏损,相继停收、停产,大面积停工情况一直延续至4月份。

  2010年第四季度,新季大豆上市。当期沿海地区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格普遍在每斤2元以上,刺激黑龙江大豆价格在供应充足环境下反季节上涨。由于各收购主体对后市豆油、豆粕等产品价格看好,油厂加工利润不错。近期在国家各种稳定物价措施不断出台背景下,受降雪影响,运输不畅、购销不旺,部分企业正在消耗前期库存,省内油厂观望心理显现。

  与国际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竞争力也存在不足。王小语告诉记者,与国际大型企业相比,民族中小油厂产业链条短。企业原料采购多数仍沿用“厂门收购”方式,所收购的大豆品种混杂,产品出油率低,收购、加工数量难以保证,限制企业发展。而沿海企业跨国采购,数量可以成规模、质量统一,更利于企业占有市场。

  在产品销售方面,企业的品牌认知度也不强。目前黑龙江省部分企业也打出品牌,如九三油脂“九三牌”、阳霖油脂“阳霖”牌、海伦东源的“冬雪”等,但是除少数品牌在国内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知名度外,其他企业仍属区域性加工企业,产品中“专、精、新、特”都有待拓展。

  作为融入国际市场最深的农产品,黑龙江大豆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最深,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波动能够极快地传导到国内。沿海外资控股企业资本雄厚、市场垄断程度强,由于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大豆价格大幅度波动,部分中小企业一旦疏于分析、判断,易于面临亏损。

  国际因素加速国内产业危机

  据了解,近几年我国大豆产业一直面临进口大豆的低价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时,黑龙江省近70%大豆加工企业停产,许多农民的大豆由于低价外豆的冲击存在手里卖不出去。近几年随着进口大豆不断增多,这种情况愈加严重。

  国内大豆产业有关专家认为,是国外转基因大豆的无限量进口和低价入侵以及国际粮商的渗透,使我国大豆产业逐渐失去最后的生存底线。据统计,2008年我国大豆进口3744万吨,是国内产量的2.4倍,达到世界进口总量的49.3%.2009年进口增长到4255万吨,2010年上半年已累计进口了2590万吨,同比增长17.2%,按此势头今年将进口大豆可能超过5000万吨。

  一面是高昂的原料成本,一面是低价豆油豆粕的冲击,双重夹击下的国产大豆压榨企业生存艰难。农民卖豆无门,亏损不说,直接打击了豆农的种豆积极性,使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急剧减少。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也将被进口转基因大豆全面“攻陷”.

  跨国粮商的渗透更加剧了产业危困。中国大豆协会副会长田仁礼分析,中国大豆市场放开之后,国际粮商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国内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外资对压榨环节的垄断,导致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

  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介绍,由于进口大豆定价权掌握在跨国粮商手中,他们在中国建厂,把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利润转换的链条,一旦中国油脂企业被全部挤垮或兼并之后,跨国粮商将彻底主导我大豆产业话语权,依靠垄断优势,在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目前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已大部分被外资垄断,黑龙江是我国民族大豆加工业仅剩的一块“净土”,但在困境下也正面临瓦解。

  突围需先解决三大争议

  面对大豆产业的生死存亡,国内一直存在“突围”还是“放弃”两种主张。“放弃”论者认为,“中国大豆不够用,进口大豆就是进口水和土地”.主张“突围”者认为,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就业问题,是产业安全问题。

顶一下
(2)
100.00%
踩一下
(0)
0.0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相关阅读: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loading评论加载中...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