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是生猪产能增长的最大掣肘 行业将长时间维持较高盈利
- 点击:
- 日期:2017-03-13 16:19
- 来源:长江研究
长江研究认为,环保将是未来生猪养殖产能增长的最大掣肘,在这一背景下,能繁母猪大概率将呈现“L”型,行业将长时间维持较高盈利,规模化速度加快。
现阶段市场对后周期的一致推荐逻辑大部分是建立在:未来能繁母猪V型反转带来的生猪存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的。长江农业团队有别于市场的看法是:这轮猪周期的逻辑需要修正:这几年是全国各个产业的环保大限之年,特别是2017年环保对各个行业,包括养殖,将会更加趋严,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在这一背景下,能繁母猪存栏大概率是:“L”。一部分人无法理解这一结论是因为历史上从未出现当下的环保掣肘。
存栏量未来“V”型反转的一致预期观点存在推荐上的重大瑕疵。
瑕疵一:简单的用历史的情况去分析未来,未考虑当下全国性的环保趋严大趋势。环保趋严将对不上税的养殖产业产能扩张形成非常大的压制,这一趋势正在从沿海地区向中部蔓延,力度在加大。
瑕疵二:饲料股已经不是单纯的饲料股了,很多饲料股50%的业绩来自养殖,生猪存栏“V”型反转逻辑,带来的必然是猪价大幅下跌,这必然导致饲料股业绩大幅向下修正,这一逻辑推荐饲料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瑕疵三:对于2016年养殖产业未深入调研,简单认为当下猪价的季节性调整即是源于生猪存栏量大幅上升。根据长江农业团队2016年11个省30县市的草根调研(都有调研报告为证):2015年底和2016年初爆发了大面积寒潮导致全国范围的小猪腹泻(我们调研的11个省都有20%-25%的小猪因为寒潮腹泻死亡),导致2016年上半年生猪供给紧张加剧,使得2016年上半年猪价创下22元/公斤历史新高(上一轮20元/公斤),从而使得今年猪价同比去年同期低。但是我们拉长了看,2017年的2、3月猪价都是历史较高位置。也就是说:今年的猪价低于去年并不是存栏大幅增加导致的,是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讲,猪价最好的是2016年,如果生猪存栏有条件可以大面积补栏的话,并不会等到2017年,能繁母猪早就“V”型反转了(现阶段农业部的能繁母猪的存栏数据绝对是当下最值得参考的数据,其数据完全契合过去这轮猪周期的价格变化趋势,这轮猪周期起来之时所有卖方都是按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来推荐养殖股的,当下要推荐后周期了,即开始认为这一数据不真实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我们对养殖产业链怎么看?在环保大限的当下,养殖产业链将会呈现几大特点:
(1)行业ROE水平会长时间维持较高位置。客观讲,这一点过去从来遇见,因此一些投资者很难理解。我们重申: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政府的环保政策。只要这一政策不发生变化,未来养殖的可观盈利现状就将长时间维持。
(2)这轮有资质的企业,特别是土地储备丰富的自繁自养一体化规模养殖企业会扩张的比较快。从今年1月份、2月份养殖企业披露的生猪出栏数据上看,牧原股份的生猪出栏大幅超预期(1-2月,披露的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的同比增速情况:牧原股份153%,天邦股份112%,雏鹰农牧29%,温氏股份-0.98%,天康生物9.5%)。我们认为,现阶段:“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优于“公司+农户”模式。当下因为养殖高盈利,公司+农户的模式推进速度不排除低于预期的可能(农户合作意愿降低)。而自繁自养一体化规模企业将能最大限度的享受自身高成长叠加行业ROE维持高位带来的业绩高成长。
(3)饲料企业纷纷加大养殖产业的布局,享受行业高ROE,并与自身饲料业务形成协同。唐人神(1-2月份饲料同比增速67%,生猪出栏将由2016年20万头,增至2017年的60万头,含龙华牧业),金新农(生猪出栏将由36万头增至45万头)、海大集团(生猪出栏将有2016年的33万头增至60万头)。
(4)规模养殖企业的扩张,必然加大对市场疫的需求。口蹄疫市场苗将逐步由单价苗向多价苗过度,单价提升,需求增加,市场苗规模必然增长。生物股份(公司1-2月份市场苗增长约25%)。
原标题:农业:生猪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 掘金相关产业链标的
来源:长江研究
- 2018-04-18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双双增长,大企业扩张才是猪价下跌的最大原
- 2018-04-173月份能繁母猪同比环比下降,利好2019年春节前后猪价
- 2017-09-18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又跌,生猪将迎来新一轮“牛市”?
- 2017-06-23存栏下降出栏却在增加 能繁母猪存栏量衡量作用不靠谱?
- 2017-06-19能繁母猪存栏量重新下行,环保压制下猪周期弹性变弱
- 2017-06-155月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双双下跌,后市仍有戏?
- 2017-03-31中粮肉食:未来猪价有支撑
- 2017-03-21未来这三条 将会影响养猪户赚钱
- 2017-03-07能繁母猪存栏呈现“L”型 规模、散户谁能留下,谁就获益!
- 2017-02-21能繁母猪早破红线,生猪供给侧改革应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