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新闻

中储粮托市收购推高粮价 大粮商身份转型难获认可(2)

  • 点击:
  • 日期:2011-03-09 14:09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部委通过基层调研后认为,粮价攀升主要责任是中储粮参与高价抢购导致小麦价格迅速高涨。

    在上述部委调查期间,中储粮2010年7月1日正式下达书面通知,要求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停止收购小麦。

      2010年7月中旬,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已上报至国务院。该报告对推高小麦价格的因素做了分析,并明确指出,中储粮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报告还指出,现行以中储粮为主导的托市收购政策缺乏竞争机制。

    中储粮托市收购“参与推高粮价”早有迹象。

    早在2006年托市政策实施当年,中储粮公司及地方储备粮公司就以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815亿斤,占6省小麦商品量的80.6%,全国流通小麦总量的60%以上。在河南、河北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粮仓爆满、露天存放的现象。

    然而,当年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麦价却不降反升。有关部门随后多次在郑州和合肥等地公开拍卖当年中储粮新收购的超过400万吨“临时存储”小麦,但平抑粮价的效果却不明显。

    质疑者坚称,中储粮在托市收购中的不当操作导致了粮价的人为上涨。在2006年4月24日的一个会议上,国务院研究室的一位官员称,在托市收购中,中储粮操作不当,引发了粮价上涨。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储粮垄断了粮食市场的主要粮源,却没有及时灵活放粮,结果导致市场供应吃紧,价格上扬。而此后,中储粮又连续竞价销售收储的粮食,并导致了麦价上涨。

    从2006年国家启动对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预案开始,小麦托市收购主体由以往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为中储粮及其分公司。直到2010年,中粮集团和华粮集团两家央企才正式加入收储。而中粮集团、华粮集团等也都参与了粮食收储,但是由于收购的量小,对市场影响相对有限。

    大粮商冲动

    2009年,中储粮明确提出从“大粮仓”向“大粮商”转型,这家“政策性粮油储备企业”的身份增添了更多利益色彩。

    一位曾参加中储粮2009年年度工作会议的人士告诉记者,当时,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要求各级中储粮系统在2009年加快延伸产业链,扩大购销,逐步建立起中储粮内部有效衔接、高效执行的收储、物流、加工、营销网络体系。“以公司内部衔接带动全国粮食产销衔接,保障国家对粮食流通的主导权。”

    包克辛说,“中储粮服务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效率,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向前直接惠及农民,向后直达终端粮油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中储粮的业务仅局限于储备环节,产业链条太短”,势必影响中央对粮价调控的成效。

    或许正因为此,中储粮希望能直接介入粮食加工。2008年底,在刊发于《求是》杂志的一篇署名文章中,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就提出,如果一直“买原粮、卖原粮”,中储粮必将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钳制,或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中储粮不仅要做“国家大粮仓”,还要成为“大粮商”。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中储粮从“政策粮储备企业”向“粮食经营企业”转型,在2008年初已初见端倪。当时,其两大主要经营性业务是,大米加工业务和油脂加工业务。中储粮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53家,涉及大米、面粉、食品、玉米、油脂等。

    凭借在粮食收储方面的政策优势,中储粮主要垄断了国内粮油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此举成行,则意味着中储粮将突破其“国家粮仓”的角色,开始作为“大粮商”全面进入粮食购销市场。  不过,对于中储粮向“粮油经营商”转型,业界一直表示担心。上述人士也表示,“如果它转型成为一个逐利的市场主体,对其他企业来说,肯定是压力不小。”

    一面粉加工企业销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储粮有农发行贷款,财政有补贴,有分布全国的仓库,以及铁路运输专线,垄断着上游粮源,小企业跟他竞争肯定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即使在官方,中储粮的身份转型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家粮食局的一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储粮此举明显“越位”。“从事经营性业务有赚也有亏,亏损的话,只能是由国家来最后承担。”

    中储粮的未来?

    本报记者了解到,针对中储粮的“越位”行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于2010年7月22日、9月6日联合下发了两份措辞严厉的文件,意在督促中储粮严格整顿内部管理。

    国家粮食局上述人士表示,“中储粮组建后,他们往这方面做,一直没有人管,这次被叫停,发改委要跟它动真格的了。”

    不过,虽然管理部门要求中储粮暂停粮食商业贸易,但对其下一步的政策安排和发展走向,目前还仍然是个谜。

    在中国粮食管理体系中,中储粮是一个奇怪的角色,在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具体业务以及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上,接受国家粮食局的领导;但在身份上,中储粮又直接隶属国资委管辖,涉及到部际利益协调,国家粮食局只能提出意见并上报国务院以待处理。

    2010年4月份,有媒体报道说,国家拟整合中储粮、华孚集团、中储棉三大集团公司,当年下半年可能有结果。本次整合以中储粮为主,整合后的名称初定为“中国农产品储备集团”,后又改为“国家战略储备管理局”。

    资料显示,华孚集团、中储棉也是国资委下属的政策性央企。华孚集团主要负责国家糖、肉收储业务,同时还市场化经营食糖、肉类、酒类等副食品的生产加工、批零、进出口等业务,而中储棉则负责国家储备棉经营管理。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编辑:admin)
中储粮托市收购推高粮价 大粮商身份转型难获认可(2)-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