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新闻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玉米天下大变

  • 点击:
  • 日期:2015-05-21 11:47
  •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从市场角度考虑,在强替代、低消费的大背景下,今年应该是国内玉米供求矛盾继续聚积的一年,2015年秋粮上市之时,玉米收购市场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近年来,玉米商品的市场表现太过诡异!前几年,说少就少,少到了需要动用中央储备库存,来平抑价格上涨,似乎玉米天下大变,中国从此玉米大缺;这几年,又说多就多,多得仓容紧张,主产区“沟满壕平”,供给压力巨大。这次国内玉米市场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其中究竟蕴含多少奥秘?特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为广大读者一一破解。

泡沫破裂:中国大量进口玉米“预言”告吹

国内玉米市场从短缺到平衡,再从平衡到过剩,供求变化之大,使得很多权威人士的预测颇失水准。

美国农业部研究文章称:“2011/2012年度中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大国,其需求增长显着,这导致很多分析研究都认为中国将继续进口玉米。那几年由中国政府制定的粮食安全评估,同样也预期中国玉米供需缺口将会扩大。”笔者清楚地记得,2013年临时存储玉米的入库量已经超过3000万吨,可七八月间预测中国将会大量进口玉米的声音却不绝于耳。说者之众、声音之大、调门之高,真令不明真相的人们,以为中国玉米国内供应出了问题。

的确,之前几年中国的玉米进口变化,也着实让人对中国玉米市场产生担忧,2010年中国进口玉米157万吨,2011年进口175万吨,2012年进口量增至520万吨。

在看到这些数字之后,预测中国将大量进口玉米者众,有的从配额的角度提出预测意见,有的从供给角度分析未来进口,有的从国内消费状况做出推断,总之都在说,中国将会大量进口玉米。

其实,预测中国将大量进口玉米已不是第一次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一些专家就曾预测中国将大量进口玉米,因为国内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提高,食物消费结构改变。20年过去了,中国的玉米消费量增长了1倍,从1亿吨增长到了目前的2亿吨水平,但大量进口并没有发生。事实上,一直到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发生时,中国还是玉米的净出口国。

2010~2013年玉米进口增加,并不表明中国玉米供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当时国内需求“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应对经济危机增加投资、刺激深加工产能扩张的后果,新增产能开工,“增库存”过程扩大了需求。

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躁动的市场预期,也使得国内玉米需求的泡沫吹了起来。当时“紧张”的市场供求形势,不断上涨的玉米价格,影响了人们对于国内供给能力能否保持的认识,于是玉米进口订货增加。玉米进口增加,又使更多的人以为,中国玉米供求关系真的改变了。

对国内玉米供求缺乏深入研究的人们,以为中国从此将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其实在2012年秋季玉米上市之前,国内玉米市场的泡沫就开始消失,随之出现了国内玉米供给过剩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2013年秋粮上市之后,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玉米的分析及预测“销声匿迹”了,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中国玉米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了。

增速放缓:深加工业未能担起“消化”重任

为什么人们会预测中国将大量进口玉米呢?基本的出发点是:中国的需求会强劲增长。中国人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禽蛋奶消费量增加,饲料需求会增长;中国国内耕地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强劲增长的需求。

以上的预测方法有些过于简单。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肉禽蛋消费不断增长,但预期中的玉米缺口却一直没有出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强有力的生产扶持政策,更多的耕地用于了玉米种植和玉米单产水平提高,实现了玉米产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饲料养殖业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的革命性进步,先进的养殖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工业化饲料被广泛使用,蛋白粕消费增长替代了玉米用量扩大,饲料报酬率提高,同样的玉米用量,生产出了更多的肉禽蛋商品。

在依据肉禽蛋消费增长预测中国会进口玉米之后,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玉米消费的多元化,又有权威人士预测,中国会因为玉米深加工消费量的增加,进口更多的玉米。

这些年来,国内粮食消费出现了两次重大的结构性变革,一次以大豆消费持续增长为标志,植物油和蛋白粕消费增加,使得国人食物消费升级得以实现;一次以玉米消费量持续增长为标志,国内玉米消费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数千万吨的玉米成为深加工的原料。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大豆消费量仍将继续增长,国内大豆生产资源不足而且生产竞争能力偏弱,未来大豆还会大量进口,只是对于进口增长的数量,各方面有着不同的预测。

玉米深加工消费增长速度现在明显放缓,在国内经济增长减速之后,面对供大于求的国内市场,下游产品销路不畅,玉米深加工产业并没能承担起缓解和改善供求形势的重任,未来几年中国需要消化已有的玉米库存,并不存在由于深加工业发展需要进口玉米的可能。

笔者曾经和很多人交流过,包括美国农业部的同行,大家都承认,这20多年来,关于中国粮油市场最为失败的预测,就是关于中国的大豆和玉米进口。没有谁在10年前预测中国会进口如此数量的大豆,如今中国的大豆年进口量达到7140万吨,占到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3.2%;太多的人对中国玉米进口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中国早就由于国内消费的增长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现在已经没有谁还会认为,当前和可预测的未来,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玉米了;对于中国大豆进口量的预测,各类机构都认为还会增加。

需求变化:粮食消费行为中的浪费“蒸发”

为什么国内玉米市场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是供给的原因吗?是流通领域的原因吗?是库存变化的原因吗?是资金充足的原因吗?是市场预期的原因吗?似乎都不是!笔者认为主要是国内需求的变化。投资扩张等原因,吹起玉米消费泡沫,导致“需求”变化得太过迅速、太过剧烈、太过复杂,于是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形势逆转。

描述中国经济活动,现在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新常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经济运行,认识经济运行,体会经济运行。粮食界的同仁,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应该感觉到国内粮食市场的新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就是粮食供求进入了新的市场周期。两年半前,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举办的中国粮食市场展望会上,笔者以“粮食三问”为题,提出国内粮食市场可能正进入新的市场周期,并对未来的市场形势进行了试探性预测。

在新的市场周期里,供求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2014年国内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11年的增长,但2012年之后国内粮食产量增长并没有更大的提速,年度增产幅度与库存结余量相比并不大,也就是说,库存增加基本上不是增产的结果。

由于国内粮食价格持续提高,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内外差价导致巨大的进口压力出现,但是进口量相对于库存增量,并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全部的解释。将国内增产和进口相加,也不能解释清楚库存为什么增加得如此之多。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供给因素不是此次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供给没有大的问题,自然考虑“需求”。对于需求的变化,国内有着历史性的认识习惯,就是什么时候也不能低估国内需求的增长,或者说什么时候也不能说粮食多了。10多年前的一句话———“国内粮食很多,三年受灾也没问题”,到现在还被一些人批评。

中国的历史大约就是一部荒政史,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为粮食短缺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国人的吃饭问题总是摆在突出的位置。国内粮食需求一直在增长,人口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实现粮食供给的不断增长是工作的主要任务,因为需求从来似乎都处于超越供给的状态。

改革开放之后,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潜力,中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变了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粮票粮本取消了,人们不仅吃上了饱饭,也吃得越来越好。但是,从资源角度认识,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没有改变,粮食供求矛盾在另一个层次上有着新的表现。这是从现实角度认识中国的粮食问题。

还应该注意到,中国的粮食消费一直在增长。以往市场出现变化,也主要是供给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歉收导致的供给减少。于是,人们似乎形成了思维定式,以为粮食消费应该会始终增长。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国内的粮食消费明显地有了变化,不仅不再增长,似乎还有下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需求的概念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以为需求永远是直线式的增长。奢靡浪费被批评被限制被摒弃,必然影响粮食消费,普遍的大吃大喝行为得以纠正,粮食消费量一定会减少。

国内粮食市场低迷的表现持续,使我们感觉到对于当前国内粮食消费行为的变化认识很不充分,对之前国内粮食需求因为浪费行为普遍存在所含有的高水分的事实认识不足。

今年春节前笔者到河北大名世界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调研,请教业内高人对当前面粉市场的看法。他们告诉笔者,当前面粉企业终端市场感觉不好,一方面与加工产能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场需求低迷。

在此之前,笔者曾经认为,人们酒喝得少了,馒头总不会少吃,甚至多吃才对,可结果却不是这样。看来我们低估了原来粮食消费行为中的浪费程度。当然,还应该有其他的原因,包括人口的结构性变化,老人多了,粮食的平均消费水平会下降。13亿多人是个大基数,任何一个趋势性变化,乘以这个基数,都是巨大的数字。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笔者越来越感觉到:经济新常态下的国内粮食消费有了新变化,只是对粮食需求变化的认识不足,影响着我们对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预测。

矛盾聚积:今秋玉米收购市场面临“大考”

笔者曾与微信群里众多的业内高手讨论过各式各样的玉米问题。

有段时间大家的讨论重点在市场供给方面,分析农户余粮还有多少,贸易商的库存多不多,进口高粱、大麦形成的替代影响等等。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供给的结构性区域性时段性变化,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在讨论阶段性市场行情时,供给是重要的因素。在需要对市场形成全面深刻前瞻的认识时,需求因素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

认识粮食需求新状态,是把握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形势的最重要的方面。中国经济在实现了几十年快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已经历史性地放缓,相应地,中国的粮食消费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在不断扩大之后也开始有了新的表现。

前段时间笔者曾经撰文,提出国内粮食流通领域存在五大挑战:一是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的挑战,二是收购市场失灵的挑战,三是粮食大量进口的挑战,四是粮食污染的挑战,五是粮食政策调整的挑战。五大挑战都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相关。在国内粮食供给仍然惯性增长而且由于内外价格倒挂、进口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需求疲软导致国内粮食市场更为严重的供求失衡。

需求为什么疲软?直接的解释就是:“八项规定”对公款大吃大喝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提倡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广大消费者铺张的粮食消费行为有了很大改变。全国人民集体性改变具有明显浪费特征的消费行为,大规模地实行“光盘行动”,对粮食消费总量的影响不可低估。

进一步的解释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食物消费随之提升,当人们的消费达到较高的水平之后,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的粮食消费因此也表现出“新常态”。

更深入的解释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开始影响粮食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总量,未来10年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的冲击将加速显现,老龄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尽管中国人口还会增加,但劳动人口占比将下降,老龄化社会粮食消费特征会越来越突出。

还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玉米的工业化消费在快速增长之后,在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的大背景下,粮食多样性消费增长放缓。

现实的解释是:中国经济目前下行压力很大,在去除大量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食品消费也受到影响。

比如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能力的减弱等等。

2014年度,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总量超过年度玉米产量的1/3,充分说明市场需求非常疲软,导致市场行为也非常谨慎。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的巨量临储收购了,如果承认经济新常态下粮食消费有了新表现,那真的需要尽快研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的完善问题了。

有群友说,当所有贸易商都放弃自主经营,千方百计成为政策性收购的执行主体时,市场被利益体绑架,政策也就被扭曲。语言多生动,评判多直接。在流通领域通过增加库存的调节方式,已经不能实现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再平衡,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从根本上促进国内玉米市场重回平衡状态。

如何化解还在不断积累的供给压力?仅就玉米市场而言,问题似乎并不复杂,因为扩大燃料乙醇消费,就可以创造出一个足够数量级的有效需求,足以消化掉积累起来的玉米库存。业内人士早就提出建议,现在有财政部门在深入研究,有关企业加紧谋划。只是有很多事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粮食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粮食失衡问题需要十二万分的谨慎,因为粮食的大起大落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大变化,国内粮食政策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有权威专家指出,制定新的粮食政策面临着四个挑战:一是“天花板”价格的挑战,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国内粮食价格明显高于进口粮食到岸后的完税价格;二是“地板”价格的挑战,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高成本的时代;三是中国现在实施的粮食补贴,已经逼近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农业“黄箱补贴”上限;四是国内的资源环境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存在严重透支问题,资源环境的旧债没还,新的欠债还在继续发生。在诸多挑战面前,提出可行的粮食新政策,是历史性的大考验,需要大智慧!未来总是美好的,但现实有时很残酷。今年临储又收购了这么多玉米,玉米价格保持在不错的水平,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农户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还将扩大1.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坚持每月进行全国食用谷物、饲用谷物和油脂油料供求平衡分析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刚刚发布了2015年供求平衡预测,2015年中国玉米产量将达到23200万吨,较2014年增产1633万吨,增产幅度将达7.6%。预测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做出的,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将共同推动中国玉米产量提高。

从市场角度考虑,在强替代、低消费的大背景下,今年应该是国内玉米供求矛盾继续聚积的一年,2015年秋粮上市之时,玉米收购市场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编辑:daisy.huang)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