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高盈利为何没带动母猪补栏增加?
- 点击:
- 日期:2016-01-25 13:56
- 来源:食品信息网
随着南方各地腊肉、腊肠制作接近尾声,终端消费减弱,华中地区各屠宰厂预先发出不再调高收购价的通知后,预示猪价反转向下。从数据来看,此轮猪价从去年12月25日开始调升,价格上涨达半月之久,各地涨至高位,随着终端猪肉销售减少,猪价位于高位,临近春节,养殖户欲清栏过节,屠宰厂猪源逐渐充足,又实行压价收购,猪价小幅回落。
2015年全国自繁自养出栏头均全年平均盈利水平为147元,远高于创历史之最的2014年的-158元,而且是2010年以来6年内盈利水平第二高的年度,但与2011年最高点的537元相去甚远。
由于2009年后我国生猪市场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微利和亏损成为常态,7年中只有2011年的年均头均盈利水平达到了150元以上,2009年和2015年两年在150元附近。头均盈利150元为养猪行业的机会成本分界线,高于这一水平选择养猪的可能性增加,低于这一水平选择外出打工的可能性增加。由此可见,自2009年开始,“过剩、亏损、退出、洗牌”是7年以来中国养猪业的主基调。
从月度盈利来看,1-5月份处于亏损区域,从1月份开始亏损持续加深,3月份亏损最为严重,之后随着猪价的上涨,亏损持续缩小,并于6月份实现扭亏为盈,7月份便迅速突破150元的机会成本线,达到338元,8月份达到年度盈利最高点428元。之后直至年底12月份,头均盈利长期保持在400元附近,盈利非常稳定且可观。
实际上,若不考虑1-5月份的亏损,今年7月份以后的头均盈利水平是近4年来最高的,而且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400元左右的水平。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2011年。
根据以往猪周期的规律,养猪盈利一旦达到300元/头以上,超过机会成本分界线一倍,在利益的驱使下,养猪人会普遍进入积极补栏状态,用实际行动践行“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结构”的定律。但2015年8月份后的较高盈利并未带动母猪补栏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生猪市场刚刚经历的是创历史记录的亏损,养猪业元气大伤,需要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盈利水平较高、较为稳定的恢复期,之后才可能具备补栏的能力。预计这种情况将在2016年中期以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