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我国政府就放弃了对生猪价格的干预,当配给制在1990年左右彻底结束后,猪肉价格也由市场来决定。自从取消配给制后,省级行政部门和中央政府并未实行有效的猪肉最高限价。可以说,1985年以来我国生猪整个行业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市场供求成为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
首先,猪肉作为我国饮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主要蛋白质来源,受到居民偏好,需求价格弹性很低。
其次,猪肉需求价格弹性随居民收入提高而降低。当家庭收入较低时,除基本食物和商品外的所有商品需求倾向于具有价格弹性,消费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较大,而当收入较高时,肉类逐渐变成家庭食物消费的正常组成部分,价格弹性降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较高收入增长应使得猪肉需求函数变得更加缺乏价格弹性。
2003年以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内占比增长最快的是专业养殖户或小型养殖场,他们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加剧了周期的波动性。
农户散养价格弹性较低。一般年出栏量在50头以下,供给的价格弹性较低,表现在:对于农户来说,生猪养殖可作为传统庭院饲养户一个重要的肥料来源不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农户利用残渣、青饲料及其它粗饲料饲喂,成本较低;生猪养殖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不高。专业养殖户和小型养殖场价格弹性较高。一般专业户年出栏量500头以下,小型养殖场规模稍大,这些养殖户供给的价格弹性较高,表现在:生猪养殖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价格敏感;大量使用配合饲料,较大程度上的完全成本,对经济效益敏感;基础设施通常较为简化且并不昂贵,养殖规模易于扩展和收缩。
中大型生猪养殖场价格弹性较低。一般养殖规模较大,供给的价格弹性有所降低,表现在:养殖销量高,产业链长,成本较低;资本实力较强,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基础设施通常较为专业化,投资大,养殖规模不易于扩展和收缩。
图1:我国年出栏量50-2999的养殖场目前是规模化提升的主力
最近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养殖的主力预计仍将是专业养殖户和小型的养殖场,它们的占比还将有所提高,生
猪价格波动的这方面驱动力还会持续存在。
观察美国1970年至今的
生猪价格,发现美国的猪价也在持续演绎着周期波动。鉴于此,随着中国生猪养殖逐渐规模化,
猪周期不会消失,而且,参照美国的情况,超过4年的概率也并不大,周期普遍比3年稍长。
随着世界著名猪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被广泛引入中国,国外“三元杂交”模式在我国不断推广,这对我国生猪周期也产生了影响。因为我国地方品
种猪生长时间长,生长节奏不统一,而“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生长周期短,周期稳定,更加规律,更有可能造成周期的缩短与规律形成。
目前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形成了以“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为基础的杂交繁育体系。
商品猪的供应则必须依靠父母代种猪(主要依靠能繁
母猪)的规模。如果将商品猪比作工业企业的产品,那么能繁
母猪就是工业企业的产能,但是这个产能自身也是生物资产,需要额外的“建设期”。“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生产周期”和产能建设周期是有规律性的:能繁母猪需要经过4.5—5个月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然后可生产9—10头
仔猪,一月龄左右的
仔猪可以供应到市场,作为育肥场采购,而仔猪需再长约5个月就可以作为商品猪流通到市场上。能繁母猪作为一种生物资产,其从出生到养成能繁母猪大约需要8个月的时间。因此,生猪建产能到实现商品猪生产,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周期实际需要将近1.5年。
图2:外三元生猪饲养周期图
从反映生猪养殖盈利能力的
猪粮比走势来看,上一周期的谷底为2010年6月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按照周期性的波动规律,目前猪价的位置大概率越过周期的底部附近。
图3:当前距离上一周期底部已经过去3年多